科研进展

北京和莫斯科地区以及欧亚大陆,大气污染指标气体一氧化碳变化的研究

  莫斯科有一千二百多万人口,北京有两千一百多万人口,这两个超大都市区的大气污染指标气体CO近十多年来呈现怎样的变化?欧亚大陆又有什么样的变化?长期的地面观测和卫星观测给出了答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普才研究员领导的和俄罗斯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G. S. GOLITSYN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长期紧密合作,在北京、莫斯科及其远郊区多个对比观测站点,利用红外高光谱仪对重要大气污染指标气体一氧化碳进行了10年以上的长期观测,通过资料分析给出了这两个大都市区的CO柱总量及其变化趋势。同时结合红外高光谱卫星观测数据,给出了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CO的变化趋势。文章指出,北京都市区的CO柱总量(1998-2014)呈现下降趋势,年均速率为1.14% ± 0.87%,而莫斯科地区下降幅度较大,主要发生在2007年以前,达到年均3.73% ± 0.39%。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CO柱总量有小幅度下降,只有0.4%–0.6% 每年,而东南亚地区下降幅度较大,达到0.9%–1.2%每年。王普才研究员及合作者认为,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森林火灾的变化是影响CO柱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文章还指出,以地面观测数据做参考,卫星数据IASI MetOp-A AIRSv6 严重低估了高污染地区的CO柱总量,利用时需注意。 

   

  1. 莫斯科和北京的CO柱总量的地基红外高光谱仪的观测结果。  

  Citation: Wang, P. C., and Coauthors, 2018: Long-term trends of carbon monoxide total columnar amount in urban areas and background regions: ground- and satellite-based spectroscopic measurements. Adv. Atmos. Sci., 35(7), doi: 10.1007/s00376-017-6327-8. (in press) http://159.226.119.58/aas/EN/10.1007/s00376-017-6327-8 

    

附件下载:
d